因赫尔松的战略重要性、资源重要性,此前都预测俄乌双方会在此激战势在必得,但赫尔松地区“独立公投”了,俄军居然还大撤退,让外界大跌眼镜,在泽连斯基现身赫尔松市欢庆“胜利收复”后不久,乌军也宣布要从赫尔松撤了。
资料图
赫尔松这是不重要了?
先后离开
赫尔松怎么会不重要,赫尔松对于俄乌双方来说都意义重大。赫尔松撤离是指从赫尔松市撤出,而不是从赫尔松州撤出。
赫尔松市作为赫尔松州首府,是最重要的一个港口城市,赫尔松是拿下河流控制权的关键,也掌控第聂伯河出海口的主导权,包括海运、海军和其他重要海上航线的通道,除了关系着克里米亚半岛很大一部分的淡水供应,还是俄军最重要的后勤补给线之一,这是战略意义。
资料图
赫尔松州是“欧洲粮仓”乌克兰的“乌克兰面包篮”,是乌克兰第一农业大州,气候温和、黑土面积大、日照充沛,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畜牧业也发达。赫尔松同时作为港口城市,造船和修船业、机械制造业等一系列工业产业也不错,这是经济意义。
赫尔松市是俄军第一个拿下的乌克兰大城市,拿下时振奋了俄军,但随着俄军撤离被西方唱衰,拿回赫尔松市对乌克兰而言同样起到了振奋军心的作用,此消彼长,这是政治意义。
既然这么重要,为什么俄乌要先后放弃赫尔松市?
俄方认为,死守性价比不高,反而因乌军可能炸大坝造成不必要损失;乌方则认为,俄罗斯走时破坏了基建,“他们甚至偷走了消防车和救护车”,让基本生活难以维持。
和谈机会?
曾经势在必得的战略要地,双方都暂时放弃,但战斗并未停歇——扎波罗热核电站遭袭、在顿涅茨克也打得激烈。
美媒报道称,美国一些高级官员开始鼓励乌克兰考虑与俄罗斯开启谈判。如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此前就表示,应该趁俄军撤退将优势转化为和谈筹码。
资料图
乌克兰总统办公室顾问米哈伊洛·波多利亚克表示,西方试图劝说乌克兰在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后同莫斯科会谈——等同于“收复领土”的国家“要向正在失败的国家投降”,这种做法是“奇怪的”。
俄罗斯一直表示不拒绝和谈,但泽连斯基的先决条件注定让和谈无望。
在近来的微妙时间里,甚至有消息传出,乌军总司令有望取代泽连斯基成为新总统的趋势。
不过双方都辟谣称,这是俄方故意挑起的矛盾以瓦解乌克兰政府,但几次爆料都来自西方媒体,此前乌军总司令称“乌克兰总统不需要懂军事”,调侃“自己梦想成为一名喜剧演员,就像泽连斯基一样”,随后被勒令低调。
资料图
随着冲突的拉锯时长无限后延,不止美国内部出现争议,乌克兰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泽连斯基的一些冲动和强硬,正消磨和考验一些盟友的耐心。(易之)
延伸阅读:
俄乌冲突的一个视频画面传遍世界 战争方式正被重新定义
一个视频画面传遍了世界:在基辅,一名警察用突击步枪射击正在扎向地面的一个小型飞行器,不过没有成功,因为这个被乌克兰人称为“轻便摩托”的飞行器撞向一处建筑后爆炸。这一天有四人殒命。仅仅10月18日一天,俄罗斯就派遣了数十架“目击者”-136自杀式无人机,主要针对乌克兰的城市和能源基础设施,总共完成了43次袭击。
据法国《快报》周刊网站报道,从10月10日开始的这一轮轰炸,凸显了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无人机起到的重要作用。只有知更鸟或小型飞机大小的无人机,正在重新定义21世纪高强度的战争方式。
战绩与局限并存
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初,如果没有20多架土耳其“旗手”-TB2无人机组建的机队,乌克兰可能很难阻止俄军对基辅的进攻。这些可以连续飞行27小时的无人机很难被地面部队发现,其搭载的激光制导弹药摧毁了众多坦克和装甲车辆。
▲资料图片:10月17日,基辅警察在向空中的俄军无人机射击。(路透社)
这些无人飞行器还有其他战绩。4月中旬,在人们还不清楚其功能(激光制导或牵制攻击)的情况下,“旗手”无人机就协助陆地发射的“海王星”导弹,击沉了俄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
然而,这些无人机也有局限性。法国索邦大学副研究员皮埃尔·格拉塞尔说:“在春季交战后,俄罗斯对前线力量进行了重组,能够集中防空力量对付这些无人机,很多无人机被摧毁了。此后,还能执行任务的‘旗手’无人机只能远距离活动。”
为了能让俄罗斯人经历噩梦,乌克兰人还获得了一些其他种类的武装无人机。“弹簧刀”-300无人机就像一根法棍面包那么大,美国人给乌克兰提供了好几百架。这款机型用笔记本电脑就可以操控,可以在撞击目标后发生爆炸(更重型的“弹簧刀”-600甚至可以穿透坦克的装甲)。俄罗斯方面则拥有“柳叶刀”无人机,10月份,它对敌军阵地的攻击日渐增多。
寿命短消耗极大
在俄乌前线使用最多的却是民用无人机。这些小型无人机可以侦测到地方部队的行动,确定攻击目标然后将信息传回。在这方面,乌克兰人成为佼佼者。一名法国军方人士透露:“他们侦测和开火的速度比俄罗斯人更快,充分利用了无人机的优势。”
在俄罗斯人等待开火命令时,乌克兰人已经通过可以下载到智能手机上的应用程序迅速做出决定。这种“炮兵优步”程序可以传递信息给距无人机最近的大炮、迫击炮和火箭炮。
乌克兰人还给这些可以在商店买到的无人机装备了榴弹,能够在敌军部队上方投放。很多视频显示,这种战术使用得越来越多。乌军方称:“这种行动有时可能缺乏精准度,但是它们能让地面部队感到恐惧。”
实际上,双方阵营都在通过各种手段摧毁敌方的无人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双方会使用电磁武器或更为重型的装备,例如俄罗斯方面使用的Zhitel电子干扰系统。英国国防智库皇家三军研究所认为,其结果就是,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故障和坠毁,在乌克兰战场上一架无人机的寿命或许只有一星期左右。
为了满足这种极大的消耗,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今年夏季推出了筹款平台,命名为“无人机大军”。该项目旨在促使乌克兰军队得到具备各种能力的无人机,并强化无人机的维护及操控人员的培训。
技术创新很迅速
在针对俄罗斯的无人机战中,乌克兰也在寻求从西方获得尽可能多的短程地空防御系统,以求具备摧毁“目击者”-136无人机的能力。需求如此紧迫的另一个原因是,俄罗斯可能已经订购了多达2400架这种无人机,其设计就是在起飞前便确定好固定袭击目标,而且它们价格低廉(每架两万美元左右)。
乌克兰当局称9月以来已经摧毁了数百架这样的无人机。面对这些无人机,民众也被动员了起来:乌政府发放的一本小册子介绍了如何预判该型号无人机的飞行轨迹,以便能够在飞行途中将其击毁。
原法国驻联合国使团军事负责人多米尼克·特兰康将军认为:“俄罗斯人很快就会失去这些无人机带来的优势,因为乌克兰人将发明出拦截无人机的技术,他们在这方面更加积极也更具创新力。”
这种技术创新在2014年俄罗斯占领克里米亚以及顿巴斯部分地区从乌克兰分离后发展迅速。当年,那些想给自己国家提供最佳武器的乌克兰工程人员创办了两家低成本军用无人机企业,如今它们的产品都用在了战场上。也是在2014年,由民间人士和预备役人员组建的“空中侦察”部队并入了乌克兰军队。除了确保前线行动之外,这支部队还扮演着孵化器的作用,通过R18多旋翼无人机进行培训和支援。
这种创新性也体现在了海上。乌克兰工程人员设计了一些携载爆炸弹药并可远程遥控的无人艇。10月29日,至少有六艘无人艇参与了对俄罗斯在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基地舰队的攻击。加上空中无人机的攻击,此次袭击导致俄罗斯多艘舰船受损,包括一艘驱逐舰。